2011年1月6日 星期四

#hu77 现代版的七七事变


胡主席一行到了西太平洋大学视察,看到校长正在发文凭,胡主席亲切的跟他拉起了家常:“每天发多少假文凭?能不能承受的起?” “77个,承受的起。” 胡主席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hu77

涛哥来到郑州市管城区十八里河镇河南省女子劳教所四大队,拉着王译@wangyi09的手,亲切的问:你因为一条五个字的推文被劳教一年,能承受的起吗?王译开心地说:一个字才72天,不到77天,能承受的起。涛哥欣慰地笑了! #hu77

涛哥来到浙江乐清体察民情,路遇交警,涛哥轻轻抚摸着交警的手,亲切地拉起了家常。“像钱云会那种交通事故每个月发生多少起啊?”“每个月发生77起,承受得起。”涛哥露出了欣慰的笑容。hu77#

涛哥到央视新闻联播来视察,亲切地与一位记者拉起了家常:“一年编造多少条新闻?能不能承受得起?”记者说:“一年编造77个,承受得起。”涛哥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hu77

涛哥来到国内某微薄审查处,见管理员正在删贴吧,涛哥轻轻的抚摸着管理员的手, 亲切的同大家拉起了家常。 “每天都能删多少条?能不能承受的起?” “每天才删77条,承受的起。” 涛哥露出了欣慰的笑容。#hu77

涛哥来到天上人间看望,客人们来来往往,涛哥轻轻的抚摸着小姐的手, 亲切的同大家拉起了家常。 “每月接待多少客人?能不能承受的起?” “每月只接77位客人,承受的起。” 涛哥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hu77

涛哥到某煤矿视察,看到矿工们的工作环境后和井下跟班矿长亲切地拉起了家常:“一年能死多少个?能不能承受得起?”矿长说:“一年能死77个,承受得起。”涛哥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hu77

涛哥来到特区政府,抚摸着煲呔曾的手,亲切的同他拉起了家常。“每天扑街多少次?能不能承受得起?” 煲呔激动的说“每天77次,承受得起”。涛哥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hu77

涛哥来到上海法院,拍了拍大厅里冯正虎 @fzhenghu 抱着的厚厚案卷,亲切地拉起了家常:“每月来排几次队?车马费能不能承受得起?“”每月来77次,承受得起。”涛哥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hu77

涛哥来到AV摄影棚,碰到了苍井空。涛哥轻轻的拉着苍井空的手,亲切的同她拉起了家常:“你一天被干几次,能不能承受的起?” 苍井空激动说:“我一天只干77次/人, 能承受的起。” 涛哥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hu77

涛哥到北京邮电大学视察,亲切地跟方滨兴拉起了家常:“你在新浪微博一分钟要被网民骂多少次?能不能承受得起?”“77次,承受得起。”涛哥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hu77

我晚上做梦,梦见涛哥来到我电脑旁边,看到我在发博客,涛哥亲切地问我:“一年有多少博文被删啊?能不能承受得起?”“一年77篇吧,承受得起。”涛哥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hu77

涛哥来到黑监狱看望,轻轻的抚摸着黑保安的手, 亲切的同大家拉起了家常。 “每天抓多少访民啊?能不能承受的起?” 监狱长说: “每天只抓77个,承受的起。” 涛哥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hu77

涛哥来到飘香@hz8964旁边,看到她在挨打,涛哥看着那些人达, 亲切地同飘香拉起了家常:“你能挨几下啊?能不能承受得起?”“77下,承受得起。”涛哥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涛哥到北京邮电大学视察,亲切地跟方滨兴拉起了家常:“你在新浪微博一分钟要被网民骂多少次?能不能承受得起?”“77次,承受得起。”涛哥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hu77

涛哥来到我电脑旁边,看到我在翻墙上推特,涛哥看着那一条条的推, 亲切地同我拉起了家常:“一天能推多少条啊?能不能承受得起?”“一天77推,承受得起。”涛哥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hu77

涛哥来到上海看望木耳@ainesmile,涛哥轻轻抚摸着木耳的手,亲切地拉起了家常。“每分钟推多少条消息啊?承受得起么?”“每分钟77条,承受得起。”涛哥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hu77

涛哥来到北京机场T3航站,坐下来拉着正在候机的 @hugozhu 的手,亲切地问。“一年出差坐飞机要晚点多少次啊?能不能承受的起?”,Hugo同学说:“一年只晚点77次,承受的起。” 涛哥露出了欣慰的笑容。#hu77

胡主席一行到余秋雨家看望,看到余秋雨正在含泪劝告,胡主席亲切的跟他拉起了家常:“每年含泪多少次?能不能承受的起?” “77次,承受的起。” 胡主席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hu77

涛哥到北京邮电大学视察,亲切地跟方滨兴拉起了家常:“你在新浪微博一分钟要被网民骂多少次?能不能承受得起?”“77次,承受得起。”涛哥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hu77

涛哥到北京西客站视察,旅客们来来往往,涛哥来到售票窗口, 亲切的同售票员拉起了家常。 “窗口每天卖多少张车票?能不能承受的起?” “窗口每天只卖77张票,承受的起。” 涛哥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hu77

新年在即,涛哥串门到家宝家拜年,见家宝正在切辣椒拌生姜,涛哥轻轻的抚摸着家宝的手,亲切的拉起了家常。“每个月哭多少回?能不能承受得起?”“每个月才哭77回,承受得起。”涛哥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hu77

涛哥来到影帝的家里做客,看到影帝正对着镜子练表情。涛哥盯着那一行行妆下的皱纹, 亲切地拉起了家常: “兄弟,一年能演出多少场啊?能不能承受的起?”我说:“一年能出演77场,承受的起。” 涛哥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hu77

涛哥来到清洁办公室慰问,轻轻握住扫地老太太的手,亲切的拉起了家常:“每天身兼数职,能不能承受的起?”,扫地老太太扫了一眼涛哥,低声提醒他说:“一天提醒他们77次,承受的起。” #hu77

涛哥来到四一@songshinan家中,看到四一正津津有味的欣赏苍井空,涛哥与他亲切的拉起了家常:四一啊,每月要看多少次AV呢?还能承受的起吗?“77次,还可以再看”,涛哥露出了亲切的笑容。 #hu77

【胡主席到了西太平洋大学视察,看到校长正在发文凭,胡主席亲切的跟他拉起了家常:“每天发多少假文凭?能不能承受的起?” “77个,承受的起。” 胡主席露出了欣慰的笑容。】#hu77

涛哥来到城管大队,装满战利品的卡车来来往往,涛哥轻轻地抚摸大盖帽的手,亲切地同大家拉起了家常。“每天砸多少个摊子?能不能承受得起?”“每天只砸77个摊子,承受得起。”涛哥露出了欣慰的笑容。#hu77

涛哥到二手房交易中心视察,亲切地与一位购房者拉起了家常:“买房子好啊,升值啊,你这房子买了一年能升值多少?“购房者说:“我观望了好几年了,每年都涨77万,现在还承受得起。”涛哥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hu77

涛哥来到李海家看望,轻轻拍拍李海的肩膀,亲切的同他拉起了家常。“每年要被失踪几次呀?能不能承受的起?”李海说:“每年只被失踪77次,承受的起。” 涛哥露出了欣慰的笑容。#hu77


涛哥来到推特,见丽丽正在唾沫星子横飞,涛哥亲切地问:“一个月能骂多少人?”“一个月才骂77人,承受得起。”涛哥露出了欣慰的笑容。#hu77

涛哥到香港视察,亲切地跟曾荫权拉起了家常:“香港人游行示威多不多啊?能不能承受得起?”“你们判了刘晓波赵连海,我们游行示威就多了,保卫中联办任务很艰巨啊,不过一个月才77次,承受得起。”涛哥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hu77

三寿哥到加油站来视察,亲切地与一位正在加油的驾驶员拉起了家常:“一年要涨价多少次?能不能承受得起?”驾驶员说:“一年才涨价77次,承受得起。”三寿哥露出了欣慰的笑容。#hu77

『胡主席到了西太平洋大学视察,看到校长正在发文凭,胡主席亲切的跟他拉起了家常:“每天发多少假文凭?能不能承受的起?” “77个,承受的起。” 胡主席露出了欣慰的笑容。』#hu77

涛哥来到夏业良老师家@XiaYeliang,亲切地拉起了家常:“一个学期要被学生举报河蟹多少次?能不能承受的起?”“不到77次,承受的起。”涛哥露出了欣慰的笑容。#hu77

涛哥来到上海法院,拍了拍大厅里冯正虎 @fzhenghu 抱着的厚厚案卷,亲切地拉起了家常:“每月来排几次队?车马费能不能承受得起?“”每月来77次,承受得起。”涛哥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hu77

胡主席一行到国防部视察,看到国防部发言人正在严正抗议,胡主席亲切的跟他拉起了家常:“每年严正抗议多少次?能不能承受的起?” “77次,承受的起。” 胡主席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hu77

今天我老婆跟我说:“少爷你的蝌蚪又小了。每天打仗 77次可以承受吗?”少奶奶流露出关慰的笑容///哈哈哈~笑死我了~ #hu77

涛哥来到城管大队,装满战利品的卡车来来往往,涛哥轻轻地抚摸大盖帽的手,亲切地同大家拉起了家常。“每天砸多少个摊子?能不能承受得起?”“每天只砸77个摊子,承受得起。”涛哥露出了欣慰的笑容。#hu77

涛哥来到北京市局,轻轻地抚摸着国宝的手,亲切的同大家拉起了家常。“我们一年要赌多少次锁眼儿啊?能不能承受得起?”局长说:“一年只堵77次,承受得起。” 涛哥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hu77

涛哥来到王兆山同学家,兆山同学正在幸福的做鬼,涛哥轻轻地抚摸着兆山的爪子,亲切地拉起了家常。”每年要做鬼多少次阿?能不能承受得起?”兆山说“77次吧,承受得起,幸福的很”涛哥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hu77

胡主席一行到发改委干部家看望,看到发改委干部正在涨价,胡主席亲切的跟他拉起了家常:“每年涨价多少次?能不能承受的起?” “77次,承受的起。” 胡主席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hu77

涛哥来到北京爱知行 @azxing 亲切地跟万延海 @wanyanhai 拉起了家常:“每年你们机构和员工被骚扰多少次?能不能承受得起?”万延海说:“一年77次,承受得起。”胡主席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hu77

涛哥到人民日报视察,跟负责人亲切地拉起了家常:“你们报纸一年能日多少次人民?能不能承受得起?”负责人带着轻蔑的笑自豪地说:“按版面每月就可日77次以上,承受得起!”涛哥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hu77

涛哥来到讨薪的农民工家,涛哥轻轻地抚摸着农民工的手,亲切地拉起了家常。”每年要讨薪多少次啊?能不能承受得起?”农民工说“每年也就讨薪77次吧,承受得起”涛哥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hu77

涛哥来到五毛总部,见一个五毛在上网发帖,涛哥轻轻地抚摸那个五毛的手,亲切地同他拉起了家常。“你在一个帖子里引导舆论要用几个马甲啊?”五毛回答;“77个。”涛哥欣慰地笑了。#hu77

涛哥到香港视察,亲切地跟曾荫权拉起了家常:“香港人游行示威多不多啊?能不能承受得起?”“你们判了刘晓波赵连海,我们游行示威就多了,保卫中联办任务很艰巨啊,不过一个月才77次,承受得起。”涛哥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hu77

胡主席一行到余秋雨家看望,看到余秋雨正在含泪劝告,胡主席亲切的跟他拉起了家常:“每年含泪多少次?能不能承受的起?” “77次,承受的起。” 胡主席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hu77

涛哥来到民建聯的總部慰問香港土共,涛哥轻轻抚摸着民建聯黨員的手,亲切地拉起了家常。“你們每天要無恥多少次啊?能承受得起么?”“每天77次,還能承受得起。”涛哥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hu77

涛哥来看望前总书记,轻轻的抚摸着祖英姐姐的手,亲切的同她拉起了家常。“每次多长时间啊?能不能承受的起?” 祖英小声说,“每次只有77秒,承受的起。”涛哥露出了YD的笑容。 #hu77

涛哥来到赵连海家,拉着他儿子的手,亲切的拉起了家常。 “你身边里边有多少块石头啊?能不能承受的起?” “只有77块,承受的起。”涛哥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hu77

胡主席一行到方校长家家看望,看到方校长正在封网站,胡主席亲切的跟他拉起了家常:“每小时封多少网站?能不能承受的起?” “77个,承受的起。” 胡主席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hu77

涛哥来到毛新宇家里慰问,轻轻的抚摸着毛的手,亲切的同他拉起了家常。“以后你也要当国家领导了啊?能不能承受的起?” “我智商最多77,最适合当领导了,承受的起!” 涛哥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hu77

胡主席一行到新闻联播节目组看望,看到播音员们正在熟悉稿件,胡主席亲切的跟他拉起了家常:“每天要吹多少个牛逼?能不能承受的起?” “77个,承受的起。” 胡主席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hu77

涛哥和小帅 @yqz 来到推特,看到我在共享VPN给大家用,亲切的跟他拉起了家常:”这个VPN有多少个用户一起用?""77个人报名""能承受得起不?""承受得起,PPTP服务最多允许100人" 涛哥和小帅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hu77

涛哥来看望前总书记,轻轻的抚摸着祖英姐姐的手,亲切的同她拉起了家常。“每次多长时间啊?能不能承受的起?” 祖英小声说,“每次只有77秒,承受的起。”涛哥露出了YD的笑容。 #hu77

涛哥来到艾神家串门,涛哥轻轻抚摸着艾神的手,亲切地拉起了家常。“你一个月要发多少次四川地震遇难学生的名单啊,能承受得起?”“每个月77次,還能承受得起。”涛哥露出了欣慰的笑容。#hu77

胡哥来到路边煎饼摊老板的家慰问,亲切地拉起了家常。"每个月被城管追打几次,能不能承受的起?" 答:"77次,承受不起!" 胡哥露出欣慰的笑容 #hu77

涛哥一行到当地有线电视监控机房看望,看到同志们正在紧盯屏幕、辛勤工作,涛哥亲切地跟一位工作人员拉起了家常:“每天要切多少次迎客松?能不能承受得起?” “77次,承受得起。” 涛哥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hu77

胡主席一行来到国足更衣室看望,看到队员们正在瓜分赌球款,胡主席亲切的跟他们拉起了家常:“每天要赌多少场球?能不能承受的起啊?” “77场,承受的起。” 胡主席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hu77

涛来到 @zuola 家看望,看到zuola在用VPN下A片,涛亲切的跟他拉起了家常:“这个VPN能同时下多少部A片?能不能承受的起?” “77部,承受的起。” 涛哥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zuola @yqz #sharevpn #hu77

涛哥来到西朝鲜平重庆壤,看到不厚书记正在组织群众唱红歌,便亲切地跟大家拉起了家常。“你们每天要唱多少场红歌?能不能承受的起?”群众们表示:“每天就77场小意思,咱承受的起。” 涛哥露出了欣慰的笑容。#hu77

2010年12月29日 星期三

原来鸦片战争是这样的-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把第一次中英战争称为“鸦片战争”,但实际上这场战事的起因绝对不是什么“英国为了倾销鸦片”。当时世界范围内吸食鸦片基本都是合法的(例如英美都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开始立法限制毒品),奇怪的是,这些不禁鸦片的国家反倒没什么人吸鸦片,倒是中国这个禁烟的国家对鸦片一往情钟。一方面清朝有很多人是拿着高官厚禄却没什么正事干,平时除了黄赌自然就是毒(这就像某个人均GDP不到三千美圆的穷逼国家却能在奢侈品消费领域独领风骚一样),而其它洋货要么是像钢琴一样玩不来,要么是像刀叉钟表睡衣之类不好玩。另一方面,乾隆禁烟之后,各地官员反倒可以找鸦片商收保护费了,收了黑钱还不用纳税,为了抢这块肥肉,不仅没有执行乾隆的政策,还拼着老命的引进鸦片,导致鸦片在中国越卖越红火。

一开始,皇帝老爷们对禁烟这事儿都不是很认真,直到道光年间,各地农民起义不断,清朝的鸦片军被打得找不着北,发现枪杆子不好使的道光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了鸦片身上。其实道光也不想想怎么官兵抽鸦片农民就不抽的,当时的军队腐败不堪,平时也不好好训练,省下来的钱跑去吃喝玩乐,等上级领导来检查时才装模作样的表演几个固定节目,所以后来清军和洋人打白刃战时人数占优还是输得一塌糊涂,到甲午海战时更是在装备领先的情况下被日本打败。而皇帝为了构建和谐社会,对军队一直是好生供养,这就给他们提供了抽鸦片的所有条件:金钱和时间。这样的军队战斗力本来就跟农民差不多,抽了鸦片就更没得玩了,这时道光才知道着急,发了狠要禁烟。但他哪里想得到那些本应帮他禁烟的人,既是鸦片的主要消费群体,又是鸦片走私的庇护者。对这些人来说,军队没战斗力关我屁事,大清的江山关我屁事,又不是我的,是你皇帝老子一个人的,我趁着现在当官使劲捞就是了。

这么一来,禁烟自然是无从谈起,直到最后道光才物色到了一个真正肯禁烟的人——林则徐,和英国人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说来搞笑,林则徐到广州禁烟,本来当地官员是想拿银子打发他回家的,谁知此人是真心办事,不吃这一套。今天我们说林则徐是民族英雄,其实当时官员们都当他是神经病,而且这种人真要放到今天的官场他还是要被当成神经病,要不了三两回合就得被和谐。林则徐到广州后不久就要求洋商们交出所有鸦片,还发了份照会:听说英美两国天气干燥,土质干硬,夷人都是把肉磨成粉食用,久而久之导致大便不通,只有中国的大黄和茶叶可解,皇上对你们有恩,你们也该配合我这个钦差的禁烟工作。我对你们这些外夷的伎俩再了解不过,所以别跟我耍什么花招,其实我们老百姓都很讨厌你们了,你们再卖鸦片,难保他们不会弄死你们……

这个大便不通还不是最离谱的,此前还有大臣建议道光严惩吸食鸦片者,怎么个惩法呢?这个大臣说,他听说红毛们是把吸鸦片的人系在竹竿上,用大炮发射进海里……林则徐还有一点很有意思,动不动就绑架民意威胁洋人,但其实言谈之中又经常流露出对民众的不屑,在他眼里,底层民众只有两种人:洋人的走狗与洋人的潜在走狗。可惜洋人对中国的了解程度,往往远胜这些政府官员,鸦片战争爆发之前,英商安德森就建议英国政府:据我观察,中国的老百姓普遍讨厌清政府,等打进去时,我们不能伤害一般群众,而且应该张贴告示,说这场战争不是针对他们的。后来英军也照作了,于是清廷又大骂洋人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

林则徐的照会一来,洋人第一反应是又他妈来要保护费了,正商量着该花多少钱摆平呢。其实当时洋人们是混得很悲惨的,清朝闭关锁国,重农轻商,本就看不起做生意的,又自封□□上国,觉得自己天生就不用跟外夷讲什么平等,所以指定只有广州十三行才能进行洋货买卖,而且还不是洋人卖,而是由中国人中转,洋人不能随意接触其他中国人,而且也不能随意在中国走动,只能在圈定的范围内活动,换句话讲就是“外国人与狗不得外出”。清朝关税虽低,但那只是理论税,洋人在中国总免不了被横敲竹杠。而且那些贩卖洋货的中国人必须靠贿赂换取外贸执照,这个钱当然要算在商品价格里,导致洋货价格像中国的房市一样一路走高,本来中国人就不感兴趣,这么一来就更卖不出去了。所以说鸦片除了导致中国的白银外流,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职能,就是把民间的财产转移向了政府。

在此之前洋商们一直都没遇到林则徐这款的,一时摸不清对方的来意,打算先观察观察敌情,回复林则徐说要用七天时间商量商量。林则徐本来觉得自己在这些夷人面前是充满优越感的,完全应该说一不二,想不到对方还要开什么委员会搞民主决议,一下把他给惹火了。林则徐查清英商颠地是“拖延战术”的主要智囊,立刻派人前去捉拿。后来差人去执行任务时耍了个滑头,说是“召颠地入城”,但英国人还是不放心,要求林则徐承诺24小时内放颠地回来。大清可从来没什么拘留最长期限之类的说法,都是想关多久关多久,所以林则徐一听,你这不是他娘的放屁吗,马上抓了两个买办(即汉奸)到英国人那里示威。这下英国人才明白事态严重了,一时间竟不知所措。

这时另一个主角——英国驻华商务总督义律——登场了。说来搞笑,此人作为鸦片战争引发者之一,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反鸦片者,他认为鸦片本身就是不道德的,在一个明令禁止鸦片的国家内走私鸦片更是有辱英王的名誉。义律一听林则徐要动颠地,马上急了,匆匆跑到商馆去,谁知林则徐给他来了个有去无回,等义律一进去就把商馆给封闭了,撤走所有的中国人,勒令中国人不得再与洋商接触,否则以汉奸论处,还来了个断水断粮。义律一看这架势,是要把人活活逼死,马上给林则徐写了封信,大意是威胁说你再这样难保两国不会打仗。林则徐在下面加了批语:“天下万方,何处与□□相提并论?‘两国’称谓,难道是指英国和美国说的?”其实义律与林则徐交涉数次,基本处于鸡同鸭讲,双方都以武力威胁对方,但又都不惧怕对方的武力,只不过义律是嚣张但有底气,而林则徐根本是无知者无畏,所以两个人都奇怪了,靠,他怎么就不怕我呢?其它内容基本上也是有听没懂,例如林则徐对这封信是这样回复的:先大谈因果报应学说,举了一些坏人突然暴毙的实例,接着谈中国对英商的恩情,又讲到没有茶叶洋人就会大便不通而死的问题,另外民意沸腾,举国激昂,再不交出鸦片,小心吾皇天威降临……

但总体而言,林则徐没直接进去把洋人杀掉,已经是非常客气了。至于他不这么做的原因,其实就是想展现泱泱大国的风范,表达□□对这些外夷宽宏大量的姿态。义律那边被断水断粮也受不了,再加上搞走私本就理亏,于是跟英商们商量能不能把鸦片全部上缴,这里他也耍了个滑头,说你们这些鸦片损失将由政府来处理。英商一听乐坏了,这等于是把鸦片送给中国人,再从英国政府那里拿钱,当然是十二万分的乐意,当然他们也知道义律是在打官腔,他本身也没那么大的能量给赔偿问题打包票,于是又集资给一个马上要回英国的商人,让他到议会去活动活动。理论上来说英商本来是一毛钱都拿不到的,在鸦片战争打响之前,英国政府的态度一直是“你们走私你们活该”,大清爱咋咋地我们才不管你们的损失,连英国军舰都回复义律说不会保护违反他国法律的走私行为,但后来随着鸦片战争打响,情势直转急下,也算这些鸦片贩子好运了。看到这里各位应该发现一点,其实英国之所以来侵略中国,跟虎门销烟是完全没有关系的,他们的政府本来没打算跟鸦片走私扯上关系(当时英国政府也不了解英商的处境,对英商来说,鸦片贸易怎么看都不像是“走私”,因为来接头的不是政府官员,就是清朝水师)。战争的真正起因其实是以下两件事:甘结与林维禧案。

英商在义律的怂恿下,把所有的鸦片全部交了出来,林则徐也终于解除了对英商的包围。但禁烟的事却还没有完。林则徐又要英商签订“甘结”,其实就是保证书一类的东西,内容是禁止“一切来人”进行鸦片走私,否则一经发现,“货尽没官,人即正法”。这甘结的有趣之处是带有中国特色的连坐效应,他要英商不仅对自己的船负责,还要对别人的船负责,不仅对英国人负责,还要对所有国家的人都负责。其实林则徐早在对付吸食者时就采用了“五户连环保”政策,但他不知道洋人是绝对不会答应这种要求的,不然万一哪天船上有人夹带鸦片,弄不好自己小命也要玩完。林则徐觉得义律是这帮人的头头,要他代表所有洋商签字,义律告诉林则徐:我不能代表那些英商,就算英国国王也代表不了他们。林则徐一听又怒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你这不是存心忽悠我吗?但他还是很有风度的教育义律:你骗我说你自己不能代表也就算了,但你说英国国王都不能代表,你这可是叛国啊,叛国大大的不好……

又是鸡同鸭讲。义律死活不签,最后全体英商撤出虎门,到葡萄牙人的地盘澳门交易去了。但林则徐连自己地盘以外的事也要管一管,命令义律要么回来甘结,要么从此滚出中国,义律却坚决不从,提出以下几点:清朝将无辜者和走私者一起在商馆里拘禁七个星期之久;鸦片贸易受到中国官员的鼓励和保护,事实上他们所从事的贸易里,没有一项是像鸦片这样有“固定收费”的(言下之意其它产品要交的苛捐杂费更多)。义律一是担心英商人身安全再受威胁,二是希望林则徐先检讨一下大清自己的错误,但他们还没注意到一点:林则徐对付过吸鸦片的中国人,对付过提供鸦片的英国人,对付过卖鸦片的中国人,惟独没有对付那些保护鸦片走私的人,这就是清朝官场官官相互的微妙“潜规则”,英国人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理解的。林则徐又搬出民意恐吓义律:沿海民人,莫不视波涛如平地,倘一触动公愤,则人人踊跃思奋,虽欲阻之而不能矣……

甘结的事久拖不下,双方旧怨未平,新仇又起。当时几个英国水手醉酒后与中国人发生冲突,双方群殴,一名叫林维禧的同志不幸为国捐躯。事发后,英国水手立即花钱私了,请家属封口,但两天后还是让义律得知此事,前来调查,先给受害人家属赔偿,再分别悬赏,请目击者指出致命一击是哪个水手造成的、是英国人先挑事还是中国人先挑事。又过了两天林则徐也知道了(英国水手的钱真是白花了),二话不说,要义律立即交出凶手,杀人偿命。义律哪敢把人交出来啊,那时英国人判案还得给被告个申诉的机会,而我国的衙门就是八个字:大刑伺候,从实招来,狗熊被打完都会承认自己是兔子,而且林则徐根本不在乎是谁杀了人,反正我死一个你也得死一个,随便哪个都行,这一点对尚未查清真相的义律来说更是无法接受。当时英国已经采用陪审团制度,义律提出要设立一个英式衙门,请林则徐前来观摩,林则徐一听愣了,你们这些外夷还有衙门?当下拒绝。后来义律自己把人给审了,五名水手分别监禁三个月至半年不等并处以罚金,义律还特别强调,这些人必须被关押在英国而不是中国的监狱。

义律当时的处境是很尴尬的,水手在中国杀人,本来应该接受中国的法律审判,但当时中英之间的文明程度实在差距太大,到了不能为人接受的程度,这就好象今天中国人到哪个非洲国家打工,一不小心触犯了当地法律,结果被判用火烧死后由当地土人分而食之,中国人肯定也受不了。当然中国政府肯定不管这事儿就是了,义律却表示绝不会让大英公民接受“野蛮肉刑”,拒不交出凶手。后来义律无奈之下想了个庸招,他骗林则徐说根据《万国公法》,他是拥有“领事裁判权”的,这件事应该根据英国法律来判。谁知林则徐还真找自己的美国私人医生伯驾翻译了一下《万国公法》,虽说翻译出来的内容是一个字也看不懂,但据伯驾所说,没有“领事裁判权”这一说。而中国第二次接触《万国公法》已经是二十多年后了,从这个角度来说,讲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倒也不算错,可惜“第一人”也就是这么个“没有茶叶则大便不通”的水准。

说到这个伯驾,虽说他是林则徐的医生,却从来没有见过林则徐,因为林则徐不愿与外国人直接接触。好在他的毛病伯驾靠远程治疗也给解决了,伯驾在林则徐的病历上是这么写的:“从医学上看,这个病案没有可以值得引起兴趣的地方。事实上,这位病人从来也没有见到过,但是我想,对于这样一位著名人物,他的行为是中英这样两个大国间破裂的近因。”后来伯驾想给林则徐送三样礼物:一本地图册、一本地理书、一架地球仪,谁知林则徐要伯驾先填“请愿书”,意思是说给我送礼是你的荣幸,得先请愿,我答应了才行。伯驾一气之下便没有再送,不然不知林则徐是否能真正的“开眼看世界”了。

义律这招算是昏到极点了,他想利用中国人对国际法的无知来解决此事,但就算“领事裁判权”真的存在,他眼中无知的中国人们又怎么可能遵守呢?更倒霉的是又遇到这个“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一听《万国公法》里没有什么领事裁判权,一下火了,甘结的事还没搞完,你丫又忽悠我,看来对你们这些野蛮外夷是客气不得了。林则徐故伎重施,又来了个遣散华工、断水断粮,逼义律交人,当然了,针对对象不仅是义律,而是所有英国商人。这种事情连续发生两回,义律是真的受不了了,内心早已动了杀机,但他还想着能和平解决此事最好。对于甘结,义律先是提出可以具结,但只能“货尽没官”,绝不能“人即正法”,林则徐却一口否决,坚持要砍人。后来林则徐也玩了个花招,说要么这样,你不具结也可以,但船要让我搜查一遍,看你还有没有鸦片。以林则徐的看法,是个人都该知道大清是怎么搞搜查的,义律应该不会笨到答应这种要求,具结只是签个字的问题,相信义律还明白个中利害关系。但义律还偏偏不明白,说这个好,欢迎来搜。林则徐这下被搞郁闷了,琢磨着义律这红毛可能还不太了解大清国的基本国情,只好亲自教育义律“大清式搜查”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我们效率比较低,需要花两百天才能完成搜查,到时你的货物也该发霉了;另外搜查过程中肯定会弄坏弄丢点东西,大清可不负责任。但义律觉得钱的事小,甘结可是要人命的啊,于是老话一句:欢迎来搜。

这可把林则徐气得不行。此时一票英国人也快渴死了,双方都感觉道理说不通了,有武力解决问题的打算。义律去九龙寻找淡水,遭到当地官员“五六小时的延宕和令人发怒的拖辞推诿”,终于发出最后通牒:再不给淡水,将击沉眼前一切中国船只!而当地官员根本没拿这些不知哪个旮旯里冒出来的野蛮人当回事,中英间的第一次冲突就这么开始了。我一直觉得,如果仅仅因为义律不肯具结就将第一次中英战争称为“鸦片战争”来混淆视听的话,那称其为“淡水战争”应该也完全说得过去。后来各种小冲突又出现数次,水勇们向林钦差汇报自己的“辉煌战果”,林则徐不疑有诈,发挥了我国“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的光荣传统,告诉道光我军“七战七捷”。其实你看当时的战报是相当有意思的,里面文学创作的气息非常浓,读起来很像武侠小说。清朝士兵笔下的英国人从来不会留下尸体,不是滚落悬崖就是落水无法打捞,只看到水面上漂浮着洋夷的帽子,而我们的兵器上则沾满血迹。一句话:战果丰厚,证据没有。而道光和林则徐这两个人已经被忽悠得快要高潮了。

消息传到英国后,议会进行了辩论,双方就出兵与否的问题争得不可开交,主要观点如下:中国人以优越人种、□□上国自居,对英商横加侮辱,更屡次侵犯人权,以性命相威胁,甚至两次危及没有进行鸦片走私的无辜英商,并影响到鸦片之外的贸易;中国的法律仿佛是专门为贪官勒索而设置的,既无法执行又荒谬野蛮透顶,而且与中国进行贸易需要交纳比关税高得多的保护费。结论:对这样的野蛮民族,讲道理讲不通,只有先把它揍服帖了再说。271:262票,九票之差,战争打响,蒋廷黻有一句话精辟总结了鸦片战争的实质:战争之前我们不给他们平等,战争之后他们不给我们平等。其实战争打响之前英国还是给过中国和平解决问题的机会,派人坐船来送最后通牒,但中国守军看不懂船上挂的白旗子是什么意思,照面就打。之前中国水师曾挂着红旗子满地乱蹿,被英军误以为是来打架的,也是见面就轰。我时常觉得,两国既然已经沟通不能到这种地步了,真的没什么比打一架更好了,就算这最后通牒送到了,双方的战争也不可能因此终止啊。

林则徐在开战之前还给英国国王写了封信。其实本来是想给美国国王和英国国王各写一封的,后来一打听发现美国连个国王都没有,而英国的国王是个女人,这下对两国更是鄙夷了。为了翻译这封信林则徐破天荒的见了几个外国水手,请他们代为翻译,水手看完信之后差点没笑喷出来:首先吹嘘大清皇帝有多牛B,统治了整个天下,恩泽四方;然后夸奖英国女王一贯恭顺,仿佛在表扬一个藩属国的酋长;接着大谈中国对英国的恩惠,无非又是没有茶叶英国人就要大便不通而死;再来教育女王因果报应学说,讲述坏人突然暴毙的实例;最后像命令下属一样让女王“接到此文之后,即将杜绝鸦片缘由速行移覆,切勿诿延”,否则“我□□君临万国,尽有不测神威”……

后来的战事就不做细表了,反正清朝一路胜利胜利再胜利,前进前进再前进,突然不知怎么回事一下就失败了,至少在道光眼里是这样。然后大家签条约,坐下来吃个饭,这事儿就算完了。至于那《南京条约》的内容,除了我们教科书上学的割香港、赔白银、开五口之外,还要求清朝赦免一切在华关押的英国人,不得对那些和英军有接触的中国人(俗称汉奸)秋后算帐(看人家这人权工作搞的),关税必须是固定的并且明确的,不准再用法律规定以外的项目敲诈勒索英商,允许英商在沿海五口居住,贸易不必再通过广州十三行之类机构中转。还有一条:双方政府来往,必须平等,清朝不能再用训孙子的口气和英国人说话。到后来又通过《五口通商章程》获得了真正的领事裁判权,说到底,这些“不平等条约”的内容除了打开贸易壁垒、防止敲诈勒索之外,其实就是为了防止前文所述的一切状况再次重演,割香港和领事裁判权这两个主意正是由义律提出的,目的就是要给英国人一个能安全居住的地方。

顺便一提,现代人讲割让香港是丧权辱国,但其实道光当时用的词叫“暂行赏借”,都被打成猪头了,他还时刻不忘□□上国的威仪,所以我认为讲“割让”是对前清先帝莫大的侮辱。而中国鸦片战争支出的战费比英国人还高三倍,这里面有多少钱是正儿八经花在战争上的还真没人能说得清。至于鸦片贸易问题,当时中方代表问英国为什么你们本土不禁止栽种鸦片,为什么要拿鸦片来毒害中国,英国代表璞鼎查回答:

“这(在英国禁种鸦片)是不合乎英国宪法的,这是做不到的。即使英国政府用专制的权力禁止鸦片的种植,对中国亦毫无益处。中国人不将吸烟的习惯彻底扫除,这只能使鸦片的贸易从英国手中转到别国手中去。事实上,鸦片问题应由你们自己负责,假使你们的人民是具有道德品质的,他们绝不会染此恶习;假如你们的官吏是廉洁守法的,鸦片便不会到你们国中来。所以在我们的领土以内,鸦片种植的前途,主要的责任是在中国,因为几乎全印度所产的鸦片全销于中国,假设中国人不能革除吸食鸦片的恶习,假设中国政府的力量不能禁止鸦片,那么中国人民也要设法得到鸦片,不管其法律如何。因之,若将鸦片的入口,使之合法化,使富户和官吏都可参加合作,这样便可将走私的方便大加限制,下便人民,上裕国课,岂不甚好?”

其实早在鸦片战争以前,大臣许乃济就提出:现在的情况已经发展到了哪怕英商不入港,中国人也会争先恐后前去接货的地步,既然禁也禁不住,还不如将鸦片合法化算了。不仅要合法化还要引进本土种植,这样还可以阻止白银外流。确实,等大清牌鸦片生产出来,再加上领先世界几十年的鸦片吸食和烟枪制造技术(这是大清国最可引以为豪的高科技,一如今日的金盾工程),那GDP是哗啦啦的涨啊。道光一听当下便有点动心,但后来许乃济又加了一句话:吸鸦片的都是社会渣滓,这些人吸死也不足为惜。这句话一下得罪了好多不该得罪的人,再加上驰禁本身就是违反各地官员利益的(不然他们怎么收保护费啊),道光又被林则徐那几“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刺中要害,后来许乃济便成了清朝道德堕落分子的总代表。

璞鼎查又教育中方代表,英国强大的真正原因是“自由的制度和商业”,请中国也效仿。当时可不说“西方的制度不适合中国”,而是干脆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所以基本都是左耳进右耳出,而且中方代表比较为难,不敢跟道光提鸦片合法的事,于是提议:不如这样,以后我们关照你们的鸦片贸易,有我们罩着,合不合法都无所谓啦。璞鼎查不想搞中国特色,说英国政府不愿承担走私的不义之名,中方代表一商量,最后说:鸦片就算合法,难保那些人不偷税漏税,如果英国政府能先代交500万两税款,我们可以代为跟大皇帝商量商量。璞鼎查一听愣住了,你们自己缉私不力,还要英国政府帮你收税?开玩笑。璞鼎查发现这些人害怕跟道光提鸦片合法化的事,根本就说不通,干脆不再提鸦片的问题,后来鸦片贸易就继续以走私形式存在了二十年。这无疑是给历史教科书一记最响亮的耳光。当然,“强行打开中国的门户”这个“罪名”倒是不假,不过我觉得这没什么值得悲伤的,因为闭关锁国本就是件坏事,何况它也不是中国人民的民意,而是皇帝老爷一个人的旨意,皇帝自己悲伤就算了,老百姓跟着瞎起什么哄?

另外,“鸦片战争”在英国不属于必修课范畴,所以虽然中国人很拿这个当回事,动不动就血泪控诉一番,但你要去问英国人,基本上都不知道鸦片战争是怎么一回事。你要说“第一次中英战争”对方就更惊讶了,什么,中国和英国还打过仗?……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其实完全没有意识到英国人的军队到底有多厉害,很多未参战者,包括皇帝老子,还觉得双方实力其实相差无几,只不过胜败乃兵家常事而已(因为我们一直在胜利,是最后不知怎么搞突然一下就失败了),对民间就更不能讲朝廷惨亏了,因此,虽然英国人提出要“平等”,但在很多清廷官员和普通百姓眼里,蛮夷依旧是蛮夷,这种态度便决定了之后还要有第二次鸦片战争。

本来根据《南京条约》,洋人有权入五口定居,但由于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人和广州人打过架,后来广州人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入城斗争”,阻止英国人入城。当时的两广总督耆英表面跟英国人说这事我们一定处理,背地里其实暗中怂恿乡勇,把这事儿一拖就拖了五年。这些英国人也是好耐心,当年义律才体验了五个小时的中国特色的政府办事效率就动武了,这些人居然能忍五年,但到了1847年,终于忍无可忍,挥军攻陷虎门,准备武力入城。耆英是知道英国人的厉害的,一见对方动粗就怕了,急忙允诺英国人“目前条件还不具备,两年后一定让你们入城”。英国人哪知道耆英马上就要调走了,中了对方的奸计,还真傻兮兮的等了两年,结果到1849年,英国人满心欢喜的来到广州,迎接他们的是新任总督徐广缙和巡抚叶名琛,带着十万乡勇准备和英国人决一死战呢。英国人这时候才发现中国人说话就跟放屁似的,但当时也没准备打仗,于是掉脸就走了。洋人这一走,广州举城欢腾。重大胜利啊!徐叶二人都轻而易举成了民族英雄,得道光封爵嘉奖。后来叶名琛想,这事儿既然能拖七年,再拖七十年也无妨,更总结出对付洋人的“独门秘诀”,就是压根别搭理,对方提什么要求一律拒绝就行,这样问题就“解决”了,还能得皇帝褒奖,升官发财,因此“遇中外交涉事,略书数字答之,或竟不答”。当然洋人也不会那么好欺负,其实心中积怨已深,一忍再忍,只等一个借题发挥的机会。

到1854年,英国援引《中美望厦条约》中关于十二年期满双方可协商修约的规定以及《中英虎门条约》中的“最惠国待遇”,也要求协商修改《中英南京条约》。其实英国的要求是完全没有道理的,首先最惠国待遇根本不包括“修约”这一项,其次《虎门条约》到1855年才到修约之期,而英国人却说它是《南京条约》的粘附条约,所以时间要从《南京条约》算起。这种问题只要大清援引几条国际法就可以打得英国人哑口无言打道回府了,偏偏大清闭关锁国又狂妄自大,举国上下竟无人懂法,而英国人想利用的正是这种无知。美国发现中国人是真呆,马上也兴奋的说要修约,其实《望厦条约》要到1856年才能修约,但是美国人也说我有“最惠国待遇”,英国人能修我也要修。法国一看,我靠,还能这样玩啊!于是也要修约(《黄埔条约》)。但其实都是扯淡。

顺便一提,美国人与法国人的约可不是打来的,而是借英国人的光“吓”出来的。当时中方代表耆英在签《南京条约》时深刻体验了英国人的厉害,将同为白人的法国人和美国人都视为同一级别的强悍国家,两国只需稍以武力恐吓之,耆英就只得老老实实的在条约上签字了。当时美国人对清朝那套□□上国的作风已经是非常了解了,知道对中国这样无知自大的国家只有用残酷的事实教育对方,你稍微讲点礼貌都会被当作是来朝贡的,所以美国代表顾盛收到的硬指令是假如中方不肯签约,那么一定要面见皇帝,而且绝不下跪,不满足这条要求,兵戎相见。而耆英怕的正是这个,让一个美国人站着和皇帝说话,这还得了?对他来说要确保两件事,第一不能跌皇帝的面子,第二不能再打仗,至于条约什么的爱签多少都无所谓了,爽快的就把《望厦条约》给签了。到后来法国人来中国时,带了八条军舰,此时耆英已有如惊弓之鸟,法国人还没开口威胁呢,耆英就卖国了。反正一回生两回熟的,也不是头一回签,破罐子破摔了。说实话只要不是赔钱割地的条约,清朝都是很爽快的。

当时法国人对中国也不是特别了解,还想拉拢中国人入伙呢,提出几条要求:第一互派公使,大家就算结盟了;第二给中国进贡天文学家,算是示好;第三让中国派人去法国深造,学习造船和水战,对付谁呢?当然是对付英国人了,法国自称是“英国的老师”,只要中国肯跟着他们学,对付英国不成问题。耆英一听法国要往北京派什么公使,当下拒绝,至于天文造船水战这些东西,我们很牛逼的,不需要你们来教。法国人一听傻了,靠这是怎么回事啊,天上砸馅饼都不要?于是面露狰狞:给你三条路选,第一法国派公使进京见皇帝,第二法国给皇帝送一个天文学家,第三开放天主教,不然大家只好开打了。我怎么听都觉得还是选前两条比较好,但耆英一听就蒙了,你这三条路都是要我的命啊!前两条他甚至都不敢跟皇帝讲。思前想后,见皇帝是肯定不行的,因为法国人不肯跪啊,那就只有跟皇上商量下开放天主教的事了。后来耆英对道光连哄带骗带吓,终于交涉成功,洋教冬眠多年,总算又在中国复苏了。

这边英美法还自作聪明的发着青天白日大梦想欺负中国人不懂法,那边叶名琛又是“略书数字”,除了严禁三国公使入城以外,对三国公使的各项要求只有两种回答:要么拒绝,要么干脆不回答。当时英国人对这个叶名琛的作风是非常了解的,知道跟此人讲理绝对讲不通,而且当时广州人民又忙着起义推翻清政府,想必叶名琛也没空搭理他们,于是三国公使一路挥师北上,准备到上海一带寻找别的官员传达修约的请求。谁知这叶名琛可没闲着,这头拒绝了,那头就汇报了咸丰,寥寥数语,只说英国人要修约,请皇上放心,此事为臣自能搞定,洋夷若来,叫他们来见我就行。当时满朝上下其实连“修约”是什么意思都搞不清楚,《望厦条约》里关于修约的内容早被他们忘得差不多了(本来就也没记住),可见“丧权辱国”这种说法是严重失实的,至少对清廷是如此。叶名琛因是民族英雄,又平叛有功,咸丰对其充分信任,回复说“你办事我放心”。

这下糟了。三国公使跑到上海,会见了江苏巡抚吉尔杭阿。吉尔杭阿头脑还算清醒,当时正剿着长毛,知道三国公使暂时不能惹,也知道叶名琛的德性,于是提议咸丰赶紧派个钦差同叶名琛一起处理此事,其实是想防止叶名琛独揽大权,刚愎自用,坏了大事。咸丰一听这话就不耐烦,把吉尔杭阿大骂一顿,吉尔杭阿没办法,只好转告三国公使:老大叫你们找叶名琛处理此事。三国公使刚从那里过来,怎么可能再回去呢,于是继续北上,到了天津,离皇帝老子也越来越近了。这回只出来两个副科级干部接待公使,一句话:修约我们管不了,老大请你们再去找叶名琛。这时三国公使终于体会到什么叫“踢皮球、打太极”了,虽是愤懑,却又无计可施,修约至此又不了了之。三国此时已达成共识:对付中国,不动点武力是不行的。

但列强们此时都处于师出无名的状态,因为这次修约仅仅是“骗约”,所以他们都在等一个名正言顺的切入点。1856年,这回是真到《望厦条约》修约之期了,来的美国公使正是林则徐的洋医生伯驾。伯驾联络英法公使一起去修约,但英国公使认为去了也白去,何况英国的“修约”性质本来就类似用棒棒糖诱拐无知儿童,真诱拐成功了反而落下话柄,所以虽然他们很想痛揍中国一顿,但不打算利用修约问题大作文章。法国公使称没有收到政府指令,暂不行动。这回美国单独来修约,由于合乎法律,倒是理直气壮,但美国始终绕不过叶名琛这道坎,而叶名琛仍是采用先前的两条秘诀:踢皮球加拒绝。这还真是前所未闻的外交手段,不过伯驾倒是没有调兵谴将跟大清大干一场,他就像英国人当初放弃了入城一样,放弃了修约。伯驾跟当年一样敏锐,他知道中英上次因林则徐决裂,这次还得因叶名琛决裂,到时再坐收渔利也不迟。

就在洋人们对大清的不满逐渐积累到顶峰时,亚罗号事件发生了。中学历史知识比较扎实的应该记得,我国教科书把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归结为亚罗号事件与马神甫事件,对这两件事语焉不详且定性为“英法入侵中国的借口”。而香港的教科书归纳了四个原因,除了以上两件事,另外两件就是“入城问题”和“修约问题”。事实上,列强们正是由于“入城”和“修约”问题而积累了大量怨气,而亚罗号事件仅仅是怨气的爆发点而已,大陆的教科书却不能如香港一般客观,有意忽略或淡化了前两件事,下三滥赖皮狗式的“反入城斗争”在教科书里更成了什么了不起的重大胜利和反帝斗争,和一百五十年前愚蠢清廷的想法别无二致。

亚罗号事件的真相至今仍有争议。亚罗号为在香港注册的船只,叶名琛当时认为船上有一名海盗,将一船十二名中国人全部缉拿,并且扯掉了船上的英国国旗(争议点就在这里,叶名琛坚称中方没有扯英国国旗,另外也有学者认为亚罗号的执照已过期,法律上不能再挂英国国旗,所以扯掉了也不算是对英国的侮辱,还有观点认为船上并没有所谓海盗)。这件事本来可大可小甚至可无,但当时的英国海军上将包令和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对“入城”这口恶气已经憋了快十年了,他们想要的就是小题大作,不仅要求中方立刻释放船上的水手,还要向英方道歉。英方的要求其实相当无理,因为叶名琛缉拿的罪犯是中国人,按双方条约,领事裁判权是不起作用的,而叶名琛非但没有抓住对方的把柄据理力争,反倒把人给放了(主要是太平天国运动势如破竹,咸丰下了命令,让叶名琛尽量不要再开战端,不然估计放人也是没戏的),但是拒不道歉,总而言之,面子最要紧,其它可商量。

叶名琛还没看出这回英国人就是来打架的,于是就为了这么一句道歉,广州又被英军蹂躏了。真开打之后英国人倒也不提道歉这码事了,一句话:让我入城。这时叶名琛虽然兵败如山倒,但他一听,什么呀,原来英国人只是想入城啊!叶名琛过去的经验使他深信一点:在入城问题上,英国人玩不出什么花样来,这次一定又是闹一闹就滚蛋了。这时他还认为英国人只是来吓唬他的,只要挺一挺就好了,于是汇报咸丰说打了大胜仗,还干掉了英军的总司令,咸丰则批示说:干得好,不过也别把英国人逼急了,等他们来悔罪时给个台阶下就行了。当时曾有大臣秉明实情,结果咸丰回复说这是英夷“造言耸听”,令该大臣“勿为所惑”。此后叶名琛派人去香港收集英国的情报,不过他犯了个大错:他自己对咸丰撒谎,手下又怎么可能对他说实话呢?搜集回来的情报不是英国被俄罗斯痛揍,就是英国被印度痛揍,要么就是财政紧张、入不敷出、经济危机、失业狂潮、工人罢工,总而言之一句话,英国日薄西山,即将完蛋。这下他更坚信英国人玩不出什么花样,干脆连战备都不做,还要士兵不要开炮还击,夷人“天黑就走”。直至英军破城,叶名琛正好出去烧香,没给英国人逮到,英国人又兵力不足,暂时撤出广州,叶名琛更相信对方是来唬人的。就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叶名琛出乎意料的镇定,后世戏称其为“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六不将军”,一直到他被英国人抓走为止。

对于本国军舰在广州的行动,英国议会认为是“滥用武力”,投票要求英军撤军,结果强硬派的外相巴麦尊解散议会重新选举,并在大选中大胜,不然英国要是真的撤军了,叶名琛可又要成民族英雄了。后来由于此人一手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对他的态度立刻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民族英雄一下又成了千古罪人,不可不说是讽刺。其实叶名琛“六不”倒也有原因,当时内战打得正凶,军饷都发不出来,人家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与其说叶名琛是真的相信英国“开几炮就走”,还不如说他是无奈之下,大搞自我催眠呢。

姑且把时间轴往前拉一年,回到马神甫事件上。当时根据中外条约,洋人只能在通商五口活动,其它地区依然处于洋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状态,法国神父马赖同志却闯入广西传教(教科书上说此人是无恶不作,广西是“依法处理”,于史毫无根据,纯属胡扯),结果被就地正法。按双方条约,发生此类事件,应先将人送至附近领馆,再作处理,绝不可上刑,更不能杀头了。法国这回是理直气状的要找中国讨个说法,要求的仅仅是赔款和道歉,偏偏两广总督又是叶名琛,两个字:拒绝,结果马神甫事件又成了悬案。

美国要求修约,英国要求入城,法国要求赔偿道歉,全都卡在了叶名琛这个硬角头上,统统成了悬案,所有的不满在1856年完全爆发了。不过美国虽然很想揍中国一顿,但当时黑奴问题闹得正凶,而且第一次鸦片战争又得了甜头,你们上去打,我负责事后出来吓人就行了,于是不肯发兵。法国其实也想再沾一次英国的光,但一个国民被杀又得不到说法,再不出兵就说不过去了,只好跟着英国一起上。而俄罗斯对中国眼馋已久,此时也跳出来兴风作浪,准备坐收渔利。于是乎,一支英法联军,承载着英美法俄这四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的野望,向着广州进发了。

广州瞬间破城,叶名琛被捉走。咸丰收到奏折,顿时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怎么我们一直胜利胜利再胜利,突然就破城了?于是批阅道:览奏实深诧异!

英国跟中国打交道,累积了不少经验,其中一条就是:你就是捣翻中国的半壁江山,大皇帝也不会在乎的,必须直接捣他的家门。这时距第一次鸦片战争已近二十年,□□诸臣早就忘了洋人打仗到底是什么样的了,结果等号称最强的大沽炮台惨遭秒杀,咸丰还在那里莫名惊诧。怎么办,签约呗,签完约吃饭,这回清廷还觉着这四个是连体婴儿,对没参战的美国和俄罗斯也是有求必应,结果美国又白捞一个条约,俄罗斯也狐假虎威,正式进入中国,法国和英国更是没的说了。顺便一提,这回主持工作的仍旧是耆英同志,咸丰觉得此人和洋人交情应该大大的好,说不定可以讨点便宜,谁知广州破城时,英国人便从衙门公文里查清耆英当年在入城问题上那套假调解、空城计的把戏,对耆英百般奚落,耆英一气之下返回北京,留下几个既无外交经验又无交割权限的菜鸟官员,在谈判桌上基本是任人玩弄。后来咸丰一气之下,赐耆英自尽,理由“擅自返京”。

《天津条约》相对之前的条约,主要变化是允许外国军舰进入长江,允许外国人进入内地,增开通商口岸,允许外国人进入北京设立使馆。综观两次鸦片战争所签各个条约,内容其实并无什么不平等之处,大开国门本就是与时俱进,赔款属于国际惯例,至于理论上比较出格的军舰入江、割让香港、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这四条,军舰入江只能怪清廷无能,长年内战,无力保护外侨,那就只好让人家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割让香港则是因林则徐两次给所有英国商人断水断粮,说到底还是安全问题;领事裁判权盖因中国文明程度太低,法律极其野蛮,外人不能接受;至于协定关税,就只能责怪那些敲诈勒索外商的贪官了。

当然了,方式是极其不平等的,法律上仍称其为“不平等条约”。但这样的不平等也是中国自己招来的,若是中国能早点放下身段,先摆出一点平等的姿态,本来也不会无端遭此命运,除了俄罗斯与日本确实野蛮以外,英法美大体上都是讲道理的,而中国若能早日和洋人平等互待,学习对方的先进技术,日后更不可能任俄罗斯与弹丸之地的日本宰割。薛福成这些第一批出使西方的人,目睹中西方的巨大差距,传统观念逐渐崩塌,敏锐的指出:西方人对中国人以诚相待时,中国人想的从来是怎么再多捞点小便宜,而当西方人转用武力威胁时,中国人马上就妥协退让。事实上,清朝的历史就是这么个循环:因自己的自大和愚蠢惹怒洋人——被揍——签条约——清廷不肯执行——再次惹怒洋人,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一直持续到1900年庚子之战,上国的威仪终于被揍得荡然无存。这段期间内,中国在某些方面得到了长足的提高,而唯一失去的,大概就是虚浮的皇家尊严和那不能为人民所分享的所谓“主权”了。

圆明园——荒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荆楚

我数次去北京旅行,两次到过圆明园遗址。
在圆明园门口,看到一个大大的青铜方鼎,鼎上铸着“勿忘国耻”的字样。傍边还树立着一块大字招牌,大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第一次看到这种情形,我只是冷笑。但第二次陪人同游圆明园,我终于忍俊不住,只好捧腹弯腰,大笑不止。
同游者一脸茫然,遂问我为何这样?
我说三言两语说不清。回去的路上,我再给你详加解释,以解旅途寂寞。
在回程的火车上闲聊,他又追问我为何捧腹而笑?我只好给他详细解释曰:
其一,你知道圆明园是干什么用的么?它是荒淫贪婪的满清皇帝老儿,搜罗数千美少女,供皇帝老儿“夜夜当新郎”的淫窝。这里也是这些美少女的人间地狱。烧掉它,才是真正的爱国行为。
而满清皇帝老儿特别喜好“幼幼”这一口。孝庄皇太后,就是在12岁嫁给了皇太极为妃的。数年之后,蒙古王爷又把“初长成”的孝庄皇太后的12岁的亲侄女送来,再给皇太极为妃。
其二,火烧圆明园的真正起因,是咸丰皇帝言而无信,让曾格林沁哄骗英法的谈判代表与之谈判。然后将谈判代表39人捉进来,关进圆明园中。再进行惨绝人寰、灭绝人性的折磨。
咸丰皇帝命人用泡胀了水的皮革绳子,紧紧捆绑这些“战俘”。随着“战俘”身体热量蒸发,收缩的皮革绳子像铁钳,紧紧勒住“战俘”的身体和四肢。一下子就弄死了19人。
有一个英国著名记者,他虽然侥幸拣回了老命,但看到那种这种惨绝人寰的残酷情形后,就发疯发狂,不久也死了。
捉拿谈判代表的情形,还在电影《火烧圆明园》中,作为弘扬“民族正气”、“扬我国威”的“壮举”,作为经典蒙太奇镜头,遂引得国内愚民如痴如狂呢。
其三,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曾广贴安民告示:英法两国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只是出于对灭绝人性、颟顸无知、言而无信的满清皇帝的惩罚,所以要烧掉圆明园……
告示贴出后,额尔金确实不知道圆明园在什么地方。还是龚自珍的儿子龚孝拱,自告奋勇,带着他们去的。
因为龚孝拱认为,其父龚自珍才华盖世,却屡遭嫉贤妒能的嘉庆道光几任满清皇帝老儿的压制、歧视和迫害,最后英年早逝,死不瞑目。所以他要让英法联军代他父亲出出这口恶气。
从清末到民初,从来没有人说龚孝拱这一行为,就是“卖国行为”。但土共建政后,要把全部历史颠倒过来,只好把龚孝拱这段史实隐去。
其四,圆明园也是贪婪无耻的满清皇帝老儿,杀人如麻,明抢暗夺,而搜罗的天下奇珍异宝的“宝库”。园中陈列的宝物,确实难以计数。
而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抢劫财宝最大最多的人,不是英法联军,而是坚守自盗的守园官员和太监。\
这些守园官员和太监,趁乱放火,把财宝抢去十之八九。也是他们趁乱放火,以图毁灭自盗财宝的痕迹,才把圆明园烧去十之八九。
而英法联军抢去的财宝,大都陈列在大英博物馆和卢浮宫中,还能让後世中国人看到和了解到。而被监守自盗的文物和宝物,则无影无踪。从这一点上来看,後世的中国人,应该感谢英法联军。
前几年在香港嘉德士拍卖行拍卖的十二兽头喷水器,害得大陆颟顸无知、昏庸愚昧的文物官员,以每枚2300多万港元买回来。大慷纳税人之慨,代大陆愚民们当了一次冤大头。
交易“成功”后,赚了个钵满盆满的香港文物界,捧腹大笑大陆人的愚昧无知。他们真是笑得眼泪飞扬,笑得捧腹喷饭。谁让大陆的愚民宣传和愚民教育体系如此强大,才造就了数亿无知愚昧的大陆人民。
其五,圆明园素来是满清皇帝老儿的禁脔,与爱国不爱国有个鸟毛关系。
甲午之战前,作为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的李鸿章,一次去颐和园拜见慈禧太后後,路过圆明园。李鸿章禁不住好奇之心,顺道去了圆明园中,看了几眼残垣断壁。这件事儿被慈禧太后获知後,被罚奉一年。
你看,炙手可热、官尊势威的李鸿章,都处以如此严厉的惩罚。普通的斗米小民,哪怕不小心瞄上一眼,也要掉脑袋滴。
其六,满清殖民者奴役中国260多年,把中国人的奴性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整个满清一朝,能自称“奴才”者,被视为无尚之荣耀。只有满大臣,才有资格自称奴才。而对于汉大臣来说,哪怕他功勋盖世,却始终没有自称奴才的资格。
其七,满清入主中原之初,还保留了野蛮民族的乱婚习俗。无论贝勒、王公或大臣,其福晋和女儿,都是皇帝老儿的性奴。随时听候皇帝老儿的招幸。只是到了康熙朝之後,这种乱婚习俗才渐渐收敛,以致渐渐销声匿迹。
後记:这篇短文的题目写下好几天了,始终不想动笔。这几天骑车出去走了走,精神得到休息后,才动笔写下。
写于民国99年(2010-12-9)下午

2009年12月17日 星期四

2009年10月25日 星期日

2009年10月21日 星期三

2009年10月15日 星期四

2009年10月14日 星期三